曹新宇,1991年7月出生,远程电缆有股份限公司中高压分厂200机挤塑机机长。在电缆生产领域,护套工序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核心环节,90机与200机作为关键设备,其工艺把控直接影响产品命脉。曹新宇秉持对品质的极致追求,深耕于这两台机台的生产一线,以匠心致创新,用行动书写卓越。
精研工艺,淬炼品质标杆
曾经,90机与200机生产的护套厚度均匀性欠佳,成为产品质量提升的瓶颈。曹新宇沉心钻研设备原理与生产工艺,连续多日蹲守机台,细致记录不同挤出速度与牵引速度下的护套厚度数据,建立起专属的生产参数数据库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比对分析,他发现两者匹配精度不足是关键问题。为此,他反复调整设备控制系统参数,经过上百次试验,终于找到最佳匹配点,将护套厚度偏差从±0.3mm压缩至±0.1mm以内,大幅提升电缆整体性能稳定性。
针对护套表面气泡、划痕等“微瑕”,曹新宇开启了长达数月的攻坚之路。他深入研究原材料特性,逐一试验不同添加剂对物料流动性和塑化性能的影响,详细记录每一次配方调整后的生产效果。经过50余次配方优化,终于找到最佳组合,有效消除气泡隐患。对于模具导致的划痕问题,他建立起精细的模具维护标准,从打磨工具的选择到维护频率的确定,都进行了规范化操作。通过这些努力,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从98.89%攀升至99.95%以上,以细节铸就品质高度。
节材降耗,激活成本效能
在成本控制上,曹新宇化身“效能先锋”。通过深度剖析生产流程,他发现余料回收环节存在巨大潜力。为设计全新余料回收装置,他查阅大量资料,结合机台特点,提出采用高效旋风分离与螺杆挤压造粒相结合的方案。在装置安装过程中,面对设备衔接难题,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,经过72小时连续调试,终于使新装置与90机、200机完美匹配,实现余料循环造粒利用,每年节省原材料成本约20万元。
对于边角料处理,曹新宇组织团队开展头脑风暴,制定出科学的分类标准。他亲自培训工人操作流程,将边角料按材质、性能分为多个类别,分别用于制作低等级产品的填充料或辅助材料,年节约成本8万元。此外,他还聚焦能源消耗,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,实时分析设备用电曲线,优化运行参数,科学规划启停时间,使90机与200机单位产品能耗直降15%,年节省电费10万元,以点滴改进汇聚成降本增效的澎湃力量。
攻坚新品,开拓市场新局
曹新宇不仅是生产线上的“守护者”,更是创新路上的“开拓者”。他多次走访客户,深入了解高端电缆市场对高性能护套材料的需求,对比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优劣。回厂后,他牵头组建技术团队,开展新型防火、耐油护套材料研发攻关。面对技术瓶颈,他一方面组织内部头脑风暴,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合作,引入前沿技术。经过8个月日夜奋战,成功开发出新型护套材料。
在量产阶段,曹新宇守在机台旁,连续一周记录设备运行参数,不断调整优化。从温度控制到压力调节,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确认,最终实现新品在90机与200机上的高效稳定生产。新品面市半年,即创销售额500万元、利润100万元的佳绩,为企业开辟出崭新的市场蓝海。
匠心传承,引领团队共进
曹新宇深知,个人的力量有限,团队的成长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。他定期组织技术分享会,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。带领团队成员学习行业新技术、新规范,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创新。在他的带动下,团队先后有3名成员成为技术骨干,获得企业创新奖励。他用行动诠释着“传帮带”的精神,让匠心在团队中传承发扬。
从工艺优化到成本革新,再到新品突破,曹新宇在90机与200机的方寸之间,以匠心为笔、创新为墨,勾勒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画卷。他用执着与智慧诠释工匠精神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,让品质之花在生产一线绚烂绽放,更以自身的担当与奉献,引领着团队迈向更高的目标,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